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未来奶业发展的方向

时间:2017年06月05日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字体:

 
  

        2017年6月2日,在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北京论坛上,首农集团副总经理、三元食品董事长、北京市奶业协会会长常毅做了《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主旨报告,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报告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协同发展的背景,二是协同发展的目标,三是协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协同发展的愿景。
  一、协同发展的背景
  中国奶业的现状表现为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从中国的乳制品消费看,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市场。中国养殖业生产原料奶供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加工后供给消费者。海外牧场供加工,加工的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一类是生产成大包粉进入中国乳品企业,经乳企加工成还原奶,再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奶业的高成本形成了两个出路,一个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走出去,寻求在海外低成本的资源;另一个就是海外的成品流入中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都使中国乳企面临很大的挑战。
  目前进口奶占整个原料奶的30%。2016年的乳制品进口,无论是整体的进口还是婴儿粉、液态奶、干酪都在增长,液态奶增长39%,婴儿粉增长29%,所以压力巨大。
  中国奶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1999年,是奶少的阶段,增长6%。2000—2007年高速增长阶段,增长22%。从2008年到现在,实际上中国奶业进入一个瓶颈期,增长0.2%。所以,奶业现在面临的情况是:2016-2017上半年原料奶过剩,企业大量喷粉,奶价下降。奶牛存栏规模锐减,2015年官方统计奶牛存栏1469万,实际荷斯坦奶牛存栏是600-700万。散户、小规模家庭牧场快速退出,规模化牧场的比例增加,其实规模化牧场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意味着一些高成本奶的增加。因此,可以说,奶业的现状是奶多了,牛少了,奶牛场亏了,整个奶业处于危险的状况。
  环保新政三十条,其中“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对畜牧养殖压力巨大。从现状看,大型牧场、超大型牧场种养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老旧牧场建的早,空间狭小;城郊型牧场更需要进行水、污染、土地的控制。按照环保的目标,到2020年水的控制要在6700亿立方米,2016年是6100多亿立方米,能源是50亿吨标准煤,土地是单位GDP的用地下降20%,所以牧场未来面临的环保压力是真正的压力。未来的牧场应该是什么样的牧场,应该是一个节水、节能、节地的新型牧场。
  梳理奶业的问题,主要有发展动力不足、环保压力大、发展资源空间有限、科技能力不足、生态目标不清、服务体系欠缺、组织能力不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靠一家一户就能解决的,是要通过大力地协同才能解决的,所以协同发展是未来的趋向。
  因此,现在京津冀奶业发展正面临新机遇。国家提出京津冀的协同是有高度有力度的,各个层面对这个协同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未来落实到各个层面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京津冀奶业有突出的优势,原料奶占全国七分之一,其中河北省是全国第三;液态奶总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河北省占全国第一;干乳制品天津在全国排第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奶源丰富,品牌众多,奶业协同更有发展空间。
  未来的奶业应该是从多到强的时代,实现奶业的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奶业协同发展。
  协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协同,一个是协同发展。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看,我们有个定义,可能也不准。即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在乳制品三地奶协的组织协调下,奶业参与者利用资源优势,相互协作,将奶业融入大农业中协同发展,融入生态中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促进奶业的协同发展。
  二、协同发展的五个目标
  一是推动养殖业与农业、生态相融合,使产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全产业链多点增值。
  三是建立京津冀奶业利益的联结机制。
  四是倡导科学饮奶,提高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
  五是提升民族乳业品牌的竞争力。
  三、协同发展的内涵
  从发展内涵看,应做好5个协同。一是资源协同。资源协同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是资源禀赋,现在看京津冀,从人口的密度、每头奶牛占用的有效灌溉面积、水资源等情况观察,疏解是必须的。第二是面临迁移问题,一方面有些北京企业还不愿意迁出,愿意守着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尽管河北资源丰富,有些企业也不愿意接,但是从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战略看,疏解是必须的,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近几年,北京已经开始疏解了,奶牛的存栏量直接下降,从十几万头到现在9.6万头。第三是奶业的新格局,人走了牛怎么办,牛走了加工怎么办。所以说两个布局,一个是养殖业的布局,一个是加工的布局。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养殖业,要保证基本的刚需,其余的肯定疏解,疏解以后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加工企业奶少加工产能大,下一步我认为加工企业可能也有疏解。另外,其实从整个奶业的转型升级情况看,产业的集中度也会增强,现在全国有800多家乳企,100多家婴儿奶粉生产企业,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集中度会进一步增强。
  消费市场空间巨大。从居民消费潜力看,现在三个区域消费水平北京最高,河北最低,但是河北的未来消费增长空间大。现在京津冀地区人均奶制品消费可能20多公斤,还不如一些南方城市消费高。从全球看,人均110公斤,发达国家更高。我觉得奶制品消费我国应该跟日本韩国比,日本是亚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饮食结构有西化的趋势,日本韩国奶制品消费75公斤。所以从22公斤到75公斤,刚性需求巨大。从功能看,北京的功能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往中心、创新中心。天津一地三区,是科研转化的基地,同时是北方的航运核心、金融的创新区、改革的示范区。河北也有一地三区,这个地就是全国现代物流商贸集散地,还有三个区。再加上雄安,再加上北京的副中心,再加上冬奥会,其实这些地区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增长空间无限。
  还有一个资源的协同就是政策协同,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了,陆续配套政策细则也有。《全国奶业的发展规划》也有了,另外粮改饲、农业补贴、环保新政,围绕京津冀也有统一的政策,未来相关奶业的京津冀政策也会出台,所以在这条上,三地奶协会携手把政策落实好。
  二是生态协同。近期看是产业协同,奶业和种植业协同的空间巨大,从化肥使用量看,北京每年每亩化肥使用量为51公斤,天津47.1公斤,河北50.3公斤,平均50.1公斤,尽管这个数不权威,但是也能说明问题。第二个是果园蔬菜,按照农业部的政策,到2020年化肥的使用量降低20%,核心区域降低50%,果菜的有机肥使用量要达到90%,谷物类达到50%。所以这么算下来,如果折合成减量的话,就从灌溉面积上看是73万吨,按奶牛的粪尿排放情况,能增加548万头奶牛。如果从果树的面积看,能增加208万头。这只是比较,并不是增加的数,因为还有猪鸡粪便,但这说明了,如果仅从果菜化肥减量看,京津冀奶牛粪污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所以未来养殖场的粪污应该是宝,是好东西。
  其实有机肥的使用可以增加花青素,如苹果可以增加花青素,增加维生素C,现在感觉吃有些水果吃完了是苦的,其实是化肥用量过多。所以按照农业部规定大田有机肥到2020年谷物达到50%,果蔬类达到90%,对我们是巨大的机会。国家大力推动两增两改一降,两增是增质量,增效益,两改是改善环境,改善土壤,一降是降低成本。所以说未来种养的结合,对于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高消费水平,供给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是很大的基础。
  农业部种植业司提出五个行动:政策扶持,农牧联动,技术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品牌基地推动,这五大行动就是要推广粪肥的使用。现在已经开始了。
  从远期看,其实真正担心的是要实现节水、节地、节能的新型牧场的目标。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牛场节水设备的投入,推动牛场节水措施的改进,提高牛场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现在可以把牛场装上远程水表,成本是大问题。另外,要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创新牧场设计与建设及其饲养方式,实现节约用地。牧场设计要做好。另外,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实现能源节约,实现牧场增值。有些牧场在牛棚顶上,全安装太阳能板,这是增值降成本的,未来这些都可以综合使用。
  三是科技协同。全产业链的技术富集,但是协同很弱,比如创新中心有多个,但协同难做。下一步,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奶业行业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好几个,另外还成立了一些创新联盟,如乳制品健康创新联盟,育种联盟都在京津冀,特别是育种的创新联盟有奶牛35万头,一些大型的牧场都在里面,这些对科技的协同都是有利的支撑。协同的方向,就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横向开展联合,借助科技科研平台、检测平台进行共享机制的开放,开展联合研发,促进原始创新。纵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牵头,科研机构支持,行业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服务协同。原来奶少的时候散户多,后来是小区多,现在大规模建大型牧场,其实大型牧场是一个高成本、高预期、从金融的角度考虑过多的一种组织形式。牧场建设大量的都是私募基金,养完了上市,套现,“走人”,没有从奶业自身考虑。所以说,中国奶业要进行全球的竞争,其实就是成本的竞争,现在超大型牧场往往高成本。从整个看,是全国1000头以下的牧场占60%多,支持适度规模家庭牧场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发展低成本牧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中国的家庭牧场和国外的也不一样。从模式上看,国外是家庭传承为主,一代一代传,养冠军牛,很自豪,国内是多种方式并存;从养殖目的看,国外是终身的职业、资产的增值,这个增值既有实物增产,更有品牌增值,国内是投资兴业,是挣钱;规模上看,国外是资源匹配度高,相对稳定,国内是资源匹配度差,数量差异大,多的多,少的少;从标准上看,国外是过程导向,操作性强,我们是结果导向,操作性差;从养殖水平看,国外是专业化、技术化,我们是半专业化;从社会化服务体系看,国外是产业链健全,咱们是碎片化;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国外是配额或标准额、合作社,咱们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的组织。其实家庭牧场大的大,小的小,包括设备的使用,农机的推广都不一样,所以牧场设计很重要,其实也为牧场设计公司在未来提供了一个方向和途径。国外的家庭牧场,规模比较适中,荷兰90头,以色列150头,日本70头左右。这个为标准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都提供了基础,而且有一整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升京津冀奶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引种、牧场托管、培训、检测、信息、科研成果的推广上,要做好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平台的搭建。
  五是组织协同,即三地奶协平台的搭建,服务好会员企业,服务好奶业支持企业,服务好与之相关的企业。横向上看,与政府对接,同时与消费市场对接。要做好消费的引导、沟通和协调。特别是在宣传上,要用专业的宣传提供支撑,对巴氏奶、低温奶、安全奶的概念统一口径,发出一个声音。另外从沟通协调上看,要解读好奶业政策,为政府提供好的建议和咨询。另外,奶业自身大数据的建立,成果的转化非常重要。
  从组织协同上看,有三个建议:一是希望政府尽快出台《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规划》等专项政策,引领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二是奶业行业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要有协同发展的大局观。三是希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京津冀服务体系建设。
  四、协同发展的愿景
  开放性原则: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全国开放,对世界开放,不是“一亩三分地”的发展。
  大局观的原则:奶业的协同发展必须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局。
  引导性原则:形成政府引导,协会桥梁,企业参与的联络机制。
  公平竞争的原则:积极创造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各个组织公平参与竞争;共赢发展原则:共同追求协同效应,做到区域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盈,成果共享。
  宗旨是责任、创新、品质、共享。
  发展的愿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以产业协调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区域奶业种养加一体化为目标,优化奶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构建现代化奶业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奶业转型升级,打造京津冀奶业生态圈,形成目标统一,优势互补,联动创新,互利共赢,组织有效的京津冀奶业新格局,倡导科学饮奶,提高区域人均乳制品的消费量,提升民族乳业品牌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