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乳业踏上新起点

时间:2014年05月19日    信息来源:北方新报 【字体:


  [核心提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总会引起中国经济界,尤其是乳业行业的注目。譬如伊利股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乳业2013最后一份年报:全年创总营收477.79亿元,录得净利润3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4%。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沿着“8337”这一凝聚着科学发展智慧的发展思路,不断升级的内蒙古乳业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常彦凤有一个千头奶牛牧场梦

  家庭牧场的财富梦想

  5月12日,和林县公喇嘛乡古力半忽洞村,天意牧场。牧场的主人常彦凤聊起了牧场的致富经。

  14年前,只有24岁的常彦凤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试着养了3头奶牛。那时,成为一座拥有300头奶牛的牧场主,是常彦凤想也不敢想的梦。

  常彦凤告诉记者:“那时我们都不懂养殖,牛吃不好也喝不好,一头牛每天只能产13公斤奶。”

  只有3头奶牛的散户养殖模式,单产量上不去,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很低,这样的养殖模式让常彦凤吃尽了苦头。有时候,她不得不面对白忙活一场的困局,因为赚的钱刚够买饲料。

  如何突破困局,是常彦凤当时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我最大的优势在于一直紧跟形势,政府提倡如何发展,我就怎么发展。”常彦凤告诉记者,正是依靠及时跟上政策形势,才让她在这个产业中坚持下来,有了今天的成就。摸爬滚打了一阵子,常彦凤逐渐找到了感觉,养牛经验越发成熟,奶质越来越好,开始与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取得合作。

  “你看,这是TMR搅拌机,可以均匀地把粗饲料和精饲料搅拌在一起,这样牛就没有办法挑食了。这是自动饮水槽,可以保证水槽里随时有水喝,而且方便清洗……”说起她的宝贝家当,常彦凤总是津津乐道。

  如今,常彦凤已成为一位拥有300头牛的家庭牧场主。牧场每头牛可实现日产牛奶23公斤,产量比以前提高了将近一半,而且牛奶质量也大大超过了从前。每公斤牛奶卖到伊利集团,可以帮常彦凤赚到4.35元。常彦凤算了一笔账,按一头牛产奶周期270天计算,每头牛每年可为她带来2.7万元的收益,除去每头牛2.1万元的养殖成本,仅牛奶销售一项,每年可为常彦凤带来百万元以上的收入。

  作为伊利的合作者,常彦凤的牧场一直受到伊利科学养殖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依靠乳业巨头发展,让常彦凤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我希望把自己的牧场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千头牧场的目标,实现规范化养殖。”

  集中养殖带来产业革新

  事实上,天意牧场从3头奶牛到300头奶牛的发展轨迹,见证了奶源控制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历程,这被看作是乳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虽对乳品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但痛定思痛,该事件也坚定了乳品行业走上质量效益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推进内蒙古乳业升级,保证奶源供应,我区提出了加快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对策,变散养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而促进了乳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5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奶联社)兰灿牧场。一进牧场,场长孟军就要求记者经过门口铺设的消毒带。在这座2010年建设起来的千头牧场,安全管理与科学饲养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孟军同记者打趣说:“奶牛一天要吃50元的东西,比人都吃得好。”为了让奶牛吃得好,牧场从美国进口苜蓿,从意大利进口取料、搅拌设备。为了让奶牛喝得好,牧场使用了恒温自动饮水机。为了让奶牛睡得好,牧场甚至连奶牛身下的沙土,都花大价钱买进。

  走进牧场,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标准化保温牛棚内,奶牛们悠闲地咀嚼着草料。

  每天早晨和傍晚,工人们开着机器从牛棚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机器自动搅拌里面的草料,并向两端喷洒,正好落到奶牛面前,奶牛可以随时吃到新鲜草料。

  据孟军介绍,这座规模可容纳1000头奶牛的牧场,目前饲养着800头奶牛,牛犊和成年奶牛是分开饲养的,牧场每天可输送7.5吨牛奶。

  孟军说:“随着奶牛的集中化、标准化养殖,牛养得越来越好,牛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但随之也带来了养殖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国外乳品的冲击,机遇的另一面,风险和压力也在增大。”

  为了控制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如今,许多牧场都采取了自建农场生产青贮玉米或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的形式,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

  土左旗是奶牛养殖大县。2009年以前,这里一共有300多个奶站,没有规模化饲养的牧场,全部为奶农散养。如今,随着政府对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的扶持,散户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百头、千头、万头的大牧场正在逐步建立起来,这正是奶牛养殖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兰灿牧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牧场检查的土左旗奶源监管大队队长刘利平。据刘利平介绍,奶源监管大队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土左旗地方政府为了监督原奶生产、运输环节安全而成立的新部门。

  “截至去年年末,土左旗奶牛存栏12万头,共有牧场120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5%。如今,奶站只剩下20多个,这些奶站也要全部转型,全面实现集中养殖。规模化生产、全程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乳制品源头的质量安全,而在运输环节,运奶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运奶车的进奶口、出奶口和驾驶室都安装了监控设备,确保奶源在运输环节无纰漏。”刘利平告诉记者。

  创新驱动走出国际范儿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这场从奶牛散户养殖到规模化养殖的变革被规范地称为“生产组织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业内人士指出,内蒙古之所以能站在中国乳业的制高点,不仅仅在于拥有伊利、蒙牛这样的龙头企业,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的不断创新升级,走出了一条保障奶农利益、发展地方经济、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多赢道路。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既是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又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方式,不断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作为内蒙古的龙头企业,伊利一直致力于对奶牛饲养模式的探索,实现了个体散养到“公司+农户”,到“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再到“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模式的提升。

  多年来,伊利一直在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目前,伊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超过其业务总额的四成。截至2013年,伊利拥有专利授权1525余项,自主研发的LHT乳糖水解技术、中国母乳数据库研究、CPP添加技术、乳铁蛋白无菌添加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乳品研发队伍。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扩大能源原材料特别是国内短缺原材料进口,也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兴业。”自治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2月25日,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启动仪式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举行。当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长阿尔特·德肯豪森、荷兰瓦赫宁根市长海尔特·范鲁蒙德等共同为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揭牌的时候,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荷兰时间3月23日,中国与荷兰两国针对农业领域签署了多项重要合作。其中,伊利集团与荷兰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是中荷建交以来两国合作的首个体系化食品安全项目。伴随着新西兰建厂、走进美国、在意大利进行战略合作、走进荷兰进行产品研发,伊利的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布局战略,完美演绎了乳品“中国制造”的精彩华章,品牌实力和影响力超越国界。中国的伊利,正逐步成为世界的伊利,努力向世界乳业十强迈进。

  在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圣牧高科、现代牧业等一批乳品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伴随着乳品企业的成长,千头牧场、万头牧场在内蒙古草原上建立起来。内蒙古乳业,正向着辉煌的明天昂首前行。

  现代畜牧业的绿色样板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贾跃峰在谈到优化全区农牧业产业布局思路时表示,我区将在优化农牧业布局工作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区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在乳业发展方面,大力支持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等五大牛奶生产区域,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促进牧草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同时在牧区和农区各扶持500个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带动新建规模养殖场5000个。

  按照自治区农牧业厅的规划,土左旗、赛罕区、土右旗、和林县等44个旗县区被列为奶牛主产区,将得到重点扶持。为推进乳品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发展,我区将积极扶持伊利、蒙牛等乳品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拓展、延伸产业链,建立起覆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的一体化中心。

  在原奶生产方面,将采取奶农合作社、家庭牧场、加工企业自建等多种方式,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夯实优质奶源基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税收优惠范围内的国外优良品种,提高奶牛良种水平。加强原奶市场监管,确保原奶市场交易公平。积极建立和完善鲜奶质量第三方监测机构,化解质量纠纷。逐步建立生鲜乳收购管理长效机制、合理的价格机制。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认为,乳业在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等各个环节中,都是最成熟的产业,也是效益较高的朝阳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效应。大力发展乳业,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农产品增值,是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内蒙古乳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端的状态,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内蒙古其他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建设,同样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应将乳业的发展优势传导到其他产业。作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的样板,内蒙古乳业发展到现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从生产组织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品质控制,才能增强核心企业、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