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的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渐行渐远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信息来源:赢销力 【字体:

  “鲜”字当先的光明乳业,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它以上海为原点,依托深厚底蕴与市场开拓能力,稳居“华东奶霸”之位。
  然而岁月流转,乳业格局已今非昔比。
  如今,这位曾经的“尖子生”似显掉队,交出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的财报: 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核心业务液态奶的毛利率由21.31%降至20.01%,2025年一季度更下探至18.66%;“卖地”成为支撑全年利润的关键;企业还因“员工降薪高管加薪”事件被推上热搜。
  作为昔日的中国乳业第一股,拥有百年历史的光明曾一度是伊利、蒙牛的老大哥。 如今,“三足鼎立”已演变为“双雄争霸”。光明乳业失去的,恐怕远不止曾经的辉煌。

  PART.01 经营困局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渊源可追溯至1911年,迄今已拥有112年历史。 公司在全国鲜奶市场份额位居首位,旗下拥有“光明冷饮”“致优”“优倍”“如实”“畅优”“健能Jcan”“莫斯利安”“优加”“牛奶棚”“光明悠焙”等众多知名品牌。
  2002年,光明乳业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并迎来其高光时刻。 彼时,公司以50.22亿元的营业收入荣登中国乳业榜首,远超同期伊利(40.1亿元)与蒙牛(16.7亿元)。
  然而,巅峰之后的光明乳业发展渐显疲态。 历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于2014年突破200亿元后,多年间始终未能跨越300亿元门槛。2021年,全年营收292.1亿元成为其历史高点。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光明乳业业绩持续承压。 2022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3.39%、6.13%、8.33%;同期归母净利润呈波动下行态势,其中2024年为7.22亿元,同比下降25.36%。
  2025年一季度,业绩“双降”趋势延续。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滑0.76%;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18.16%。当季销售毛利率降至18.66%,销售净利率仅为2.39%。
  光明乳业宣称坚持“稳固上海,做强华东,优化全国,乐在新鲜”战略。 但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上海区域的经销商数量减少35个,期末为514个;而外地区域经销商数量则增加260个,期末达5165个。
  股价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 自2021年初以来,光明乳业股价持续下行。截至2025年6月6日收盘报8.59元/股,较2015年高点缩水近七成,总市值仅余118.4亿元。反观昔日追赶者,伊利市值已达约1744亿元,蒙牛亦达约628亿元。
  在许多消费者心中,光明乳业依然是牛奶界“白月光”般的存在。

  PART.02 连续三年靠卖地补贴硬撑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占比归母净利润达78.86%。而其中,土地收储收益为主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光明乳业因公司地块被收储为国有划拨工业用地,获得补偿金额8.22亿元,其中4.11亿元已经到账。
  也就是说,这家乳制品公司,2024年净利润的大头,还是靠卖地获得的。
  其实,从2022年开始,光明乳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陡然升高,当年占比高达53.19%。
  而在2023年,光明乳业通过公司地块收储获得4.25亿元补偿收益,这直接推高了当年净利润至9.67亿元。
  2024年,光明乳业如法炮制。
  这种依赖资产处置以及政府补助推高利润的非经常性盈利方式,显然是健康的、更是不可持续的。

  PART.03  光明难寻
  历经二十余载发展,光明乳业始终致力于突破品牌的地域局限。 据官网信息,公司现拥有25座牧场、20余家乳品加工厂,产品与渠道已覆盖上海、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及西北等地区。
  然而,消费端用户对品牌的感知,相较其物流布局仍显滞后。
  笔者观察发现,在北方便利店货架上,蒙牛、伊利、三元往往占据前排,寻找光明产品仍需费些周折。
  面对新乳业、君乐宝、伊利、蒙牛及众多区域品牌的合围,光明在上海大本营的守卫日益艰难,其全国化扩张之路依然漫长。
  在上游牧场端,成本管控亦未显效。 2023年,光明乳业营业外支出达3.2亿元,增长近半,主因是淘汰牛损失。虽为保障奶源品质与供应稳定,公司多年前便深耕自建牧场体系,但在当前原奶过剩、价格低迷的背景下,高昂的饲养成本与淘汰补偿,仍使光明背负沉重负担。
  为寻求自救与增长点,光明乳业曾重金投入新西兰新莱特(Synlait),旨在完善全球供应链,重点布局高附加值乳粉及原料奶等细分领域。
  然事与愿违。公开资料显示,新莱特2024年净亏损4.5亿元,同比扩大52.03%,陷入债务危机,海外投资反成光明乳业的沉重包袱。
  为向新莱特“输血”,光明乳业资金压力陡增。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约25.63亿元,而短期债务达1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9.49亿元。
  尤为值得玩味的是薪酬结构变化。 2023年至2024年,光明员工人均薪酬自33.57万元降至29.38万元;与此相反,高管薪酬福利未降反升。财报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14名董监高(含3名离任且未取酬者)合计取酬1009万元,较2023年12名董监高(2人未取酬)的955万元略有增加,引发广泛关注。
  此外,过去十四年间管理层五度更迭,频繁换帅导致跨界营销等策略缺乏连贯性。 现任董事长黄黎明能否助光明稳住阵脚,仍存悬念。
  当前乳业市场竞争激烈,巨头伊利、蒙牛攻势不减,区域性龙头亦虎视眈眈。 光明虽具备产业链完整、品牌底蕴深厚等优势,整体竞争力仍显不足。
  如何在攻守之间稳固行业第三的地位、发掘新的增长点,已关乎其生死存亡。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上一篇:2025年,乳业产能调整还将持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