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探索培养专业型奶业人才新模式

时间:2018年08月29日    信息来源:中荷奶业发展中心 【字体:

  对于中国奶业来说,创新驱动、奶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对高端人才的培养。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以及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三方于2013年底发起成立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连接着两所全球顶尖农业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力量以及世界一流乳制品企业的先进实践。在这一中荷两国跨国交流平台上,为中国奶业培养专业型人才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要务。
  本着借鉴荷兰成熟的知识传播体系、为中国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宗旨,中心成立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与中国农业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探索培养专业性奶业人才的新模式。根据2014至2017年对国内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品消费和进出口的调研结果,和《中国奶业白皮书》总结的行业热点,中心针对中国奶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携手高校共同设计开发了“奶牛大学牧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培训班”、“奶牛信号学专业培训师培训班”、“乳品质量与安全深度培训班”和“牧场经营与管理深度培训班”等四个培训模块。培训班全部采取荷兰式的小班授课,理论讲解和实操培训相结合,通过与荷兰和中国同行的交流、实践和再传递,达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实用技术的目的。


 
  牧场实践现场讲解
 
  面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国内变革,中国奶业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传统数量型发展逐步转变为现代质量型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中心在2018年增加了“奶牛营养师培训班”模块,期望通过精准化饲喂管理和推广来实现节本增效,改善牧场盈利水平。“奶牛营养师专业班”不仅促进了奶业人才相关技能的提升,还增进了中荷奶业以及国内牧场之间的交流,因此受到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对于中心培训这种模式,作为培训负责人的中心经理刘凯深有感触,他指出:“通常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得到培养,各类行业培训大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然而对于奶牛和牧场而言,过多的培训人员对实际生产和牧场流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奶牛本身容易受到外界人为的干扰,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生产性能也会大打折扣,这也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自2015开始,中心已经把方向调整到‘培训师模式’教学。这一培训模式是希望学员在自己能获取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毕业后回到一线后指导行业其他人员参与学习和讨论。这样一来,中心提供的资源就可以广泛传播到一线人员中,以点带面,扩大培训效果,使更多人受益。”


 
  2018年6月首期奶牛营养师培训专业班照片
 
  “中心在课程设计融入了人际信号的学习,不光指导学员如何学习,也让学员指导如何教学。这种模式大大克服了短期填鸭式培训的不足,同时能够进一步巩固学员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中心主任李胜利教授也对这一教习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至今,中心已成功举办了“奶牛大学”培训班16期、奶牛信号专业培训师专业班11期、乳品质量与安全深度培训班1期,牧场经营与管理深度培训班1期和奶牛营养师专业班1期,总计培训从业人员近600人次,并为中国培养出了175位有国际资质的奶牛信号学培训师。这些培训师正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向基层技术人员传授奶牛信号学相关理念和应用技术,未来也会将所学的知识传播更广、更远,为推进我国奶业振兴、进一步提升奶业竞争力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