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亏损近8亿,恒天然大中华区总裁有话说

时间:2017年03月21日    信息来源:小食代 【字体:

  占全球乳制品贸易三分一强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即将在3月22日公布其半年度业绩。新西兰媒体近期刊发了恒天然大中华区总裁朱晓静的长篇专访,当中重点谈及对在华合作伙伴贝因美的看法。
  贝因美业绩
  贝因美2月27日晚披露业绩快报,公司2016年实现营收27.72亿元,同比下降39%;净利为亏损7.98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亿元。
  资料显示,去年刚刚履新的朱晓静的是恒天然在大中华区的第一位本土总裁也是第一位女性总裁,她主要负责恒天然大中华区消费品牌、餐饮服务和牧场业务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恒天然目前是贝因美的第二大股东,朱晓静也是贝因美的董事之一。
  由于贝因美的业绩下行,恒天然的国际高管此前已经数次被问及对于手上这家持股18.8%的中国奶粉企业的看法。
  例如在去年12月,恒天然董事长呼吁要对贝因美业务有耐心;今年1月底,恒天然CFO则重申和贝因美合作的重要性。
  新西兰人的“执着”和贝因美去年业绩有关。根据贝因美2月28日发出的业绩快报,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72亿元,同比下降38.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98亿元,同比下降869%,而前一年赚1.04亿元。
  对于这样的成绩单,贝因美解释,2016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假奶粉事件、奶粉配方注册制出台及行将落地、海淘奶粉消费比重日益上升之市场背景下,虽公司在电商渠道表现强劲,但传统渠道的销售业绩下滑剧烈,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逻辑不变
  朱晓静在上述采访中再为恒天然投资贝因美辩护,她认为当中的逻辑依然不变,即对恒天然来说这是战略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
  她说,大家都已经看到数字了,贝因美的业务就像其他公司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一样,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有趣”和波动的时期。
  去年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每个企业只能获得3个系列9个配方的注册,现在各大企业正在抓紧申报。
  朱晓静说,结果是对于市场上的全部企业都带来了不确定性,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需要面对这一变化。她认为,政府显然有需要规范市场,新政方向是清晰的,即中国认为如果在市场里有数千个奶粉品牌的话,可能对实现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承诺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改变,需要整合。
  “今后,婴幼儿配方奶粉商的数量会大为减少。”她说,长期来说,更大一些的品牌为获益。她又说,贝因美以及恒天然的主要品牌“安满”已是首批递交配方注册申请的企业。
  她说,即使从全局角度出发,恒天然继续持有贝因美股权也是有道理的。“退一步说,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奶粉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她说,“如果你对于儿科营养是认真的话,你就需要在中国取胜,这就是为何说投资的战略逻辑依然合理的原因。”
  “没走捷径”
  她说,恒天然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增长市场,在中国需要一个伙伴。对贝因美来说,合作也是有依据的,尽管毫无疑问目前正处于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阶段,贝因美正在想办法解决。
  目前,通过和有4个工厂的贝因美合作,恒天然的“安满”奶粉可以利用其8万个零售终端在中国销售,此外双方在澳大利亚的达润也有1个合资工厂。
  在谈及恒天然在华发展时,她指恒天然对待中国市场并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着眼于长远。她说,注意到很多公司通过非官方的平行进口即“代购”而在中国声名鹊起。
  “一些公司已经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利用代购。”她说,但是简单的方式并不总是最可持续的方式。她称恒天然并没有走捷径,公司为本地人才和团队进行投入,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中国本地奶源和新西兰奶源优势的公司。
  对于被指恒天然步子可能还走得不够快,她认为,如果无法产生现金和回报,光谈长远规划并无意义。
  她说,恒天然的股东是奶农,而不是华尔街基金经理人,这些新西兰奶农的生计需要依靠恒天然,所以公司管理者需要取得一个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最新专题